宋记 215 第 215 章

小说:宋记 作者:杀猪刀的温柔 更新时间:2018-07-03 02:35:18 源网站:圣墟小说网
  得了德王的话, 宋晗青感激涕零,临走前朝夫妻俩大拜磕谢,又免不了心中担忧,几次忧虑地朝堂姐看去。

  宋小五当作没看到。

  他走后, 德王无忧无虑地跟王妃道:“你这弟弟,心太重。”

  王妃亦当作没听到。

  若想生活平静,免不了充瞎作聋。

  只是德王不依不挠,王妃不理会, 他偏要厮缠,不一会儿, 王妃从无欲无求的云端被他攥下来,捏着他的脸,平静无波的眼里满是火气,眼睛因此烁烁发光, “再不闭嘴就堵上你的嘴!”

  德王马上先替她握住了自己的嘴, 看着生动美丽的王妃, 眼角眉梢皆是笑。

  **

  第二日,德王就去皇宫跟燕帝报备此事了。

  燕帝近来对王叔颇为宽容,在朝堂之上当着文武百官都不避讳对他这个王叔的亲近, 德王受燕帝万般敬爱之事又传于了民间, 百姓对德王的受敬宠瞠目结舌, 对燕帝的孝顺更是尊崇不已。

  圣上至孝至纯, 当为天下表率。

  换以前, 皇帝要是得了便宜还卖乖, 德王免不了要跟他置气几句,就是不如此,也要摆个脸色显示自己的不高兴,现在他看开了,见到皇帝就跟在自个儿府里一样高兴——反正他要是不高兴了,他大侄子心里不定怎么开怀,还不如他活他自己的,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德王来之前,还偷亲了王妃一下,他偷偷摸摸的,把正在做事的王妃吓了一跳,白了他一眼,德王一路想着那个白眼哼着小调,背着手,迈着大步,高高兴兴来了皇宫,见到皇帝,跟皇帝请安,笑得白牙发光,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皇帝一怔,尔后笑道:“皇叔免礼,皇叔这是遇到什么好事了?”

  “哪有什么好事?”德王一挥袍,直起身,用眼神问皇帝能不能坐,皇帝一摆袖,他施施然坐下,掸了下衣袍,“进宫来跟您说个事。”

  “何事?”

  “我家王妃娘家祖母不是一直没寻到地方入土吗?我就给寻摸了一块地给他们,就小龙山那地界,来跟你先打声招呼。”德王说着,怕他大侄子跟他装听不懂大白话,着重道:“就是过来跟你打声招呼。”

  打声招呼而已,不是来寻求意见的,更听不得反驳。

  燕帝眼睛一闪,神情慢慢沉肃了下来。

  德王不怕他这一套,先出言道:“先皇给我的就是我的了,不过你……”

  小肚鸡肠的,不打招呼事后不定要怎么拿捏我呢,兴许还要鼓动文武百官弹劾我,老子的名声就是被你弄得坏上加坏的,德王含含糊糊把这些话几个词含糊带过,接道:“唉,反正就是来跟你先说一声。”

  但他把意思全然表达出去了。

  朝廷上下,皇帝内外,甚至全天下,都没有比德王更会表达其喜怒哀乐的人了。

  比他当年在大臣门口打滚尤甚。

  燕帝早已喜怒不形于色,但看到如此不加掩饰的德王,心中生怒,不由冷笑了两声。

  “哎呀,你就说行不行?”

  “朕如若没记错的话,小龙山身处龙脉……”

  “早八百年不是了,要不皇兄哪敢拿那赏我?早先还有监天钦的人说那地方不太好,还做过一场法事呢?要是龙脉,皇兄哪会给我?只可能给你。我看这地方当年作过法,阴森森的是个夏天的好去处,不过我现在府里凉快,用不着此处猎奇,赏过我王妃娘家也好,物尽其用,您说可是?”

  燕帝怒笑,“那是皇家之地,百姓禁足之地,岂是……”

  “您就不能好好应我那么一两次了?”真是个丧门鬼,每次不管怎么高高兴兴地来,说几句就要不开心了,德王觉得自己心够大的了,但不管他怎么想得开,跟他这大侄子多说几句他就没好气,他拉下脸,“之前你宫里妃子生个孩子,你都能赏她娘家主脉山下的千顷良田,我只是给我正妃娘家一个小山头葬老祖母,给的还不是你的,你就下我的脸,下我的脸很开心吗?”

  燕帝顿住,德王也是哼了一声,扭过头不看他。

  半晌过后,燕帝才道:“此事不能相提并论?”

  德王快要被气死了,起身道:“跟你说过了,我回去回话去。”

  说罢,气冲冲地往外走。

  但走到门边,又被燕帝叫住了。

  燕帝这次叫他回来,口气好了很多,叹了口气道:“此事如是小王叔所愿,就依您罢。”

  然后又补道:“父皇给您的,就是您的,谁也拿不走,朕亦如此。”

  德王听了个表面,一下子就高兴了,等回家路上一琢磨,觉得他大侄子话中有话,其实是在暗指他把他皇兄给他的山头给了人没良心,于是一回到家,他就跟王妃说了皇帝说的话,问她道:“是不是我多想了,他没这个意思?”

  王妃靠着他的肩,微微一笑,不掺和这叔侄俩的事。

  德王其实知道他大侄子就是这意思,堂堂一国之帝,不行大男儿光明磊落之风,反倒把妇人的那些抠抠索索意有所指学了个七七八八,心不在正事上,行不在正道上,燕国不倒反兴,当真侥幸。

  就是他,也是软弱,无数次站在他大侄子那边作想的德王知道,如若不是王妃出现,他不是早因心伤死了,也会死在他侄儿之手。

  “你会不会有时候也会想掐死我?”回忆往事,心虚的德王小声地问靠着他肩膀的王妃。

  宋小五摇头。

  “你说真话,我不怪你。”德王不信,他自己想起来,都觉得自己可气。

  宋小五还是摇头,道:“不曾,倒是……”

  “倒是什么?”德王紧张。

  “倒是你初初看我的脸,至今记得。”那样忐忑,那样爱慕,这是宋小五这一世以来,见到的最为生动,用眼睛和神情就能表达出感情的人,他的渴望那些强烈,强烈到心如死石的宋小五都能感觉到他的请求。

  “小辫子……”没料到王妃会作此回答,德王感动得一塌糊涂,抱着王妃就把她压到了榻上,埋在她脖子里的眼睛红了起来。

  他好爱王妃啊。

  不止爱王妃懂他,更爱王妃懂他,还把他要的都给了他。

  **

  此后,德王又进了趟宫,送上了德王妃让他给皇帝的一些东西,其中包括两种新农作物的种植,以及两样矿产之物的提练之法,外加一本府内老师在前人基础上所作之《算经》以及一本王府经营多年,多人所著的《气象志》。

  德王府倾尽所出,得回了一旨皇帝再次加封宋氏太夫人为慈贤大夫人的诰书,以及一道把小龙山作为宋家世代埋骨之地赐予宋家的圣旨。

  宣旨之后,宋老太太入土的日子当日就定了下来,来送日子的是宋大郎。

  宋小五已有许久没见到他了,宋大郎比起此前老去了许多,加之眉峰严厉,已是一个颇为肃穆的中年人。

  宋韧为了跟皇帝明志,已不插手朝廷内外任何事务,连有关于家族之事,都交到大儿子手中,现在代宋韧出面的人已是宋家大郎宋鸿湛。

  见到大郎,未料他竟如此老去的宋小五瞥了他一眼,竟不忍多视,垂下了眼睑——这是知她生来怪胎,她年幼时还是会蹲在地上要背她出去玩耍的人。

  时间无情,竟催人至此。

  “近来可好?”宋鸿湛坐得离德王夫妻很近,他坐在他们下首,座位虽有上下之分,但不过一臂之遥,近得他能看清楚妹妹垂下的那两抹眼睫毛的跳动。

  她从小就是一个没有什么情绪的人,长大了一样纹丝不动,嫁了人之后,宋鸿湛才能从她身上清楚地看到欢悦之情。

  她是欢喜德王的,这一点,他们全家上下都明了,说来,他们也不是没有失落,尤其这些年,妹妹因德王和局势冷淡了娘家,他和父亲都知道,他们跟她的缘份已越来越浅。

  也许不久之后,缘份会浅到相见都不能。

  “甚好。”回他的是德王,对于这个眉头不时紧皱的大舅子,德王已无较量之心,此时难得好心,还宽慰他道:“小五在府里好得很,你们不用担心,倒是你们在家要保重自己,不要让她分心。”

  宋鸿湛淡淡一笑,拱手道:“家中一切都好,王爷和妹妹不必忧心。”

  宋小五这时回头,看向大郎,半晌她无声叹了口气,与他缓缓道:“各人有各人的缘法,你莫强求。”

  不必把一切都担在身上。

  但宋小五也知,大郎做不到。

  他是宋家长子,生于宋家长于宋家,他背负着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家族的希翼,期望让他成为了现在的他,也注定他要背负着这期望所代来的责任一辈子。

  别人走错一步,只是毁了自己,他走错一步,就是毁了一个家族,如何轻松得了?

  “是了。”妹妹的关心让宋鸿湛勾嘴一笑,眉头松驰了下来,轻声应附她道。

  哪会听呢?就是她,多活了一辈子,还是该计较的要计较,该算计的要算计,放不开的就是放不开的,人岂是道理能左右的?宋小五摇摇头,不再劝了,朝他道:“留下一道用顿饭再早也不迟。”

  说着她站了起来,“我去去厨房就来。”

  这是她要洗手做羹汤,宋鸿湛看着她带着仆从快步而去,等人不见了,回头朝德王苦笑一声:“以前我当她嫁给您会身不由己,如今看来,您和吾妹当真乃天作之合。”

  德王可从未在大舅子嘴里得到如此称赞之话,不禁大喜,抚掌一笑,眼睛都亮了:“舅兄此言甚诚。”

  这话说得太诚实了,他喜欢得紧。

  **

  德王欢笑,宋鸿湛苦笑不止。

  宋小五下厨做了几样菜,领了世子与北晏,与舅父执箸一席。

  席中杯箸交错,相谈寥寥,甚是平常,似是寻常家宴,末了,世子得母亲嘱咐,送舅父出门,见她只吩咐完就沉默不语,看出了她的难过来,心中顿时酸涩,冲口而出:“您想送便送。”

  管世人作何他想。

  挚子执拗,犟劲一起,大有掀翻天地都在所不惜之势。

  宋小五微微一笑,轻抚了下他的头,道:“去送罢。”

  “母亲!”世子捏拳,肩膀颤抖,“您是德王王妃,德王府城府主母!”

  您不能随心所欲,谁才能?

  宋小五牵了他的手,送了他到门口,俯下身正了正他的世子冠,微笑道:“去罢。”

  做不到的事便不能做,谁都要依势而活,依势成势,方才是永久之道。

  她能忍下的事,想必以后她不在了,往后念起她,她的孩儿在失势之时也能多得一分蛰伏之道的信念。

  为人父母,能给予孩子最好的教养就是以身作则。

  小世子挥袖而去,气势汹汹。

  近候在侧的杨柳看着世子的背影,担忧地叫了一声,“世子。”

  宋小五却毫无担忧,看着世子愤怒不甘,但生机满满的背影,欣赏不已。

  浓烈的胜负心,对世事的不满,是驱使人不停往前走的动力。

  成功是野心与能力齐具者的战利品。

  这夜半夜突然狂风暴雨,第一道闪电下来,宋小五就被惊醒,她当下掀被下床,握着手中剑站于大门门中,守夜的闻姑带着侍女进来,大风冲进,冲起了她的衣裳与长发,黑暗中执剑而立的德王府,尤如地狱当中持剑而来的鬼魅。

  “出去。”后宋小五一步下床的德王冷然朝侍女们斥了一句,抱住了身前的人,在她耳边安抚地连嘘了几声。

  宋小五任由他抱着,待她抬眼看清了外面的雷鸣闪电,隐在暗处的暗卫也出来报府中内外没有什么动静她,她放松了身体,放任自己倒在了德王的怀里。

  “下雨了。”凉风打在脸上,宋小五看着乌黑的天空中那些刺眼的闪电,听着雨声哗哗而下,打在地面石砖上的声音,喃喃了一句。

  “下雨了……”德王抱着她微凉的身子,接过了闻姑无声奉上的披风,裹在了她的身上。

  他没有看向天空,而是神情专注地看着怀中那张忽明忽暗的脸,不在乎外面的雷鸣闪电有多恐怖,有多奇异。

  这世上最奇异的景象,已在他怀中,窥探一生也不会有厌倦之日。

  身上暖和了起来,他大手的温度,烫到了初闻炸雷掀被而起的宋小五那颗冰冷紧绷的心……

  她回过了神,良久,她道:“我定会护住你们。”

  再如何让自己坚硬,她也做不到无畏。

  她还是前世的那个她,只要她想做到的,哪怕是油尽灯枯,万夫所指也在所不惜。

  “我也会。”她冰冷的神情,坚定的语气让德王久久无法言语,半晌后,他沙哑着回道。

  他亦然。

  她能为他做到的,他也想,他也愿意。

  “好。”这次,宋小五真正地回到了人间,她回头看了他一眼,转过身投入了他的怀中,不再去看那一次次提醒她不属于这个世道的奇观异景。

  她在乎了又如何?既然她来到了这一世,那便努力到她咽气的最后一刻。

  **

  燕都连下了数日雨,宋家祖母出殡那日早上,天空已放晴,只是路上泥泞,一行人送完葬回来,已如在泥地当中打滚了一翻。

  从皇帝下旨到宋家祖母入葬,不过区区六日,是以宋家祖母能得风光大葬,墓却修得简单,比不过那些同等诰身,已归天命的命妇的大墓,规格甚简,倒也给宋家得回了一些简朴持家、宠唇不惊的名声。

  宋小五的身份,本应不该出面抛头露脸送祖母,但她素衣简发,隐于宋家女眷当中,从出门到入墓,送了老太太最后一程。

  宫中燕帝得此消息,冷笑了数声,冷嘲道:“听起来这孝心可嘉。”

  不过狠起来,她也不会当自己是宋家女就是。

  小王叔唯她是从,她做的任何都是好,同样的事他行来就是小肚鸡肠,没有天子之风,当真是可笑。

  这厢宋小五回来一身泥泞,麻衣膝盖以下一片乌糟,陪她一道送葬的德王与世子也没好到哪去,她一回来有事要吩咐,没顾换衣裳,道等下回王府再换,他们也就没换,跟随宋韧等宋家人前去前堂,与前来送葬此厢辞行的亲朋戚友道别。

  一家人身上最干净的就是一路被父母兄长抱于手中的北晏了,北晏今日安静乖巧无比,父兄一长,姑姑端来温水,她便双手去捧,接来杯子小心翼翼地送到母亲嘴边,“母妃,喝水水。”

  宋小五摸摸她的小脸,低头喝了一口。

  此时,此前被她送回来的老莫叔老莫婶被下人搀扶了进来。

  此次,宋小五要送他们离开,在此静坐下来,想的都是这些年来这两人对她的偏爱,那些偏爱当中不乏愚忠与自身命运与地位的不得已攀附,但确切受好的是她,得到了偏爱的也是她不假。

  见二老进来,她眼睛格外柔和。

  “小娘子。”被她以闻姑姑前来郑重传叫相请,两老路上已经哭了一路,之前他们离开德王府也哭了一场,但那时候的哭是他们老了,不能再服侍他们的小娘子,但这场哭,他们是痛彻心腑。

  之前宋小五已给他们认了一养子,是德王麾下一位忠肝义胆的属下,此人断腿残耳,因掩扶兄弟而负伤,后又因任务伤了一只眼,德王不再让他做事,宋小五观察良久,让他带着妻儿认了老莫叔老夫妻作养父母,然后悄悄离了德王府,去了燕都的近郊生活。

  这次老夫人过逝,老莫叔夫妻带着子孙回来送殡。

  宋小五之前已和过门来请安的莫家义子说过了她的打算,她打算让老夫妻这次回去后收拾家什,远离都城,隐姓埋名,抛弃过往重新立根立家,彻底不再提起有关于都城的任何事情。

  见两老过来已哭得奄奄一息,想来已经得情,宋小五叹息了一声,把小娘子放入了莫婶怀中。

  老莫婶抱着小郡主,更是失声痛哭,呜咽道:“小娘子小娘子,您就让老婶死在您身边罢。”

  她老都老了,去什么异地他乡呢,那不是她的家。

  老莫叔在旁拿衣袖掩着老眼,呜呜地掉眼泪。

  “婶奶奶不哭……”北晏拿着小手绢给老莫婶擦眼泪,擦了几下,大眼睛当中泪花闪闪,“莫哭,莫哭了。”

  老莫婶更是哭得呜咽不止,小厢房一时之间,只剩两老上气不接下气的哭泣声。

  但他们记得他们小娘子是不喜哭泣之人,哭了半晌怕遭了她的讨厌,忍住了眼泪,又再三低声恳求,让他们留下,让义子带着孙儿远遁就是。

  “那是我给你们的家,你们不守着,谁守?”

  宋小五叫退了身边人,让今日皆来了的闻杏杨柳都退了下去,此翻叫老夫妻俩过来,一是道别,二是给他们一些傍身之物。

  把东西拿了出来,宋小五把北晏抱回了怀中,放到地上,跟小女儿道:“小娘子,代母亲与莫公公和莫奶奶作别。”

  “是。”北晏应下,跪下举手作拱,“北晏代母,与公公,奶奶作别!”

  老莫叔老莫婶当下扭过头,再行呜咽不止。

  与两老告别,又与父母说了几句话,宋小五没在宋家多留,就与德王带着儿女回了王府。

  当晚,老莫叔老莫婶与义子义孙回了近州,不多日,举家南迁,自此之后,再无他们音信。

  数百年后,一庞大的木姓家族有一子孙因自身兴趣所致,大修祖谱,追根溯源,发现自家祖先由莫姓改姓而来。

  **

  这一年的秋末,举国丰收,唯独德王封地晏城收获了了,又遇上百年一遇的沙尘暴,沙尘盘旋于晏地上空,近月不去,晏地百姓投走他乡,眼看封城已成危城,命在旦夕,德王向上请求回封地坐镇。

  皇帝不舍,道不愿皇叔回危城受难,愿意留皇叔在都城颐养,派朝中大臣前去晏城帮皇叔解救封地,待封地恢复往日繁荣,皇叔再回去不假。

  德王被气得在朝廷大哭了几日,每日都表述晏地用先皇赐他之职,他生是晏地之王,死亦是晏地之鬼,不愿皇帝为他为难,还折耗国之栋才。

  两叔侄在朝廷斗智斗勇,惺惺作态,你来我往了好几回,在得知晏地冶练兵造之才已经投诚,在往燕都的路上,又留下了德王世子的那位老师,把晏地的五万护城军砍到了三万,燕帝才松口让这一家子回去。

  德王骂骂咧咧地带着王妃世子上路了。

  前行时,皇帝令太子代他前来送行。

  送别台上,太子含泪与叔祖父作别,情到深处之时行了跪拜大礼,坐于马上的德王见大孙子这么大了还不懂事,颇有些忧虑,等一行驶离了都城,他钻入马车,与王妃道:“信儿回去,他那父皇可不见得会夸他。”

  太子之重情重义,比德王有过之而无不及,慈不掌兵,情不立事,他当个好儿子好兄长无疑是极好的,但当个太子,尤其是燕帝这样的皇帝的太子,就未必是什么好事了,宋小五沉思半晌,方才淡道:“但愿他有那运气。”

  有那长命的运气,有那当皇帝的运气。

  这些年德王府一退再退,如若不是晏地已成迟暮之相,人也被皇帝挖得差不多了,皇帝绝不会这么轻易放他们回去。

  他对德王府以及德王,已到得理不绕人的地步。

  朝廷附和帝王者众多,起初还有几个会为德王府说话的,后来见帝王不喜,还被打压,渐渐地就无人再提了。

  但人人心中都有一本帐,孰是孰非,长着眼睛的心里都有自己的数。

  而皇帝不择手段挖回去的人,未必是他的人。

  正如他的忠臣,有朝一日,未必会是他的忠臣。 166阅读网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宋记,宋记最新章节,宋记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