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风流 105 105:一人,一人

小说:兰陵风流 作者:君朝西 更新时间:2016-12-23 16:30:47 源网站:圣墟小说网
  帝国长安。

  十二月初四, 清川郡主回京。

  十二月初十, 天策书院举行册士大典, 清川郡主李毓祯晋天策师士。

  师士册礼后, 大明宫便有诏旨下, 册天策师士李毓祯为晋阳公主。

  这个册封是皇族的惯例,凡是晋入洞真境的皇族,无论是嫡支还是已经远在五服之外的宗支,男子必封王, 女子必封公主——正因如此,皇族的武道才会长盛不衰, 一代一代都出英才,成为能与道门、剑阁、佛门三大宗门相抗的第四宗。

  但是,李毓祯的公主封号为晋阳, 这就不寻常了。

  晋阳就是并州的郡号, 是皇族李氏的龙兴之地, 太.祖皇帝李嵩就是从晋阳起兵,取代北周,灭了北齐,最后南下灭梁,统一中原。

  这个郡号一般是不封爵的。

  但圣人以晋阳郡号册封李毓祯,可见对其看重。

  而这个看重放在太子嫡长女身上,就是对太子地位的肯定。

  政治嗅觉向来灵敏的世家已经在推测, 太子的地位不会有动摇了。

  如果说诏封“晋阳”只是一个信号, 那么接下来的几道诏书就将圣意表达得很明确了。

  十二月十五日, 诏册左神策大将军李怀固为枢密阁枢密大学士,正二品。

  十二月十六日,诏册晋阳公主李毓祯为左神策大将军,正二品,持神策节符。

  神策军是大唐帝国中央禁军最精锐的军队,将军将军必定出自天策书院,分左右二军,每军统五万六千士,设左右神策大将军为一军之长,但实际将军的是神策将军,左右二军各置四将。

  圣人将左神策大将军李怀固调入枢密阁,显然是给晋阳公主挪位。

  但最重要的,还是诏书上那五个字——“持神策节符”。节符是节杖令符,代表天子赋予的将军和杀将权力,有了节符,神策大将军就不是虚职,而是实打实的一军之长。

  李怀固是皇族宗室,也是天策书院出来的武卿士,军事上很有才能,但年事已高,和圣人是一辈的,五年前退到大将军位上荣养,如今调任枢密大学士,虽然职品没变,但枢密阁掌国家军策,是皇帝的军事内阁,枢密大学士就是军相,比起虚位荣养的大将军,地位不可同日而语,是实打实的“升相”之喜,李怀固乐哈哈的给晋阳公主挪了位。

  十二月十七,圣人又连下二诏:

  擢左神策将军李翊沖为左武卫大将军,正三品;

  擢左神策将军李思及为左威卫大将军,正三品。

  吴王李翊沖是皇后之子,齐王同母之弟,湘城侯李思及是宗室,两人均是齐王派系,这下由从三品的神策将军升到正三品的宿卫大将军,看起来职品升了,实际上兵权降了。

  因为宿卫军和神策军不能比。

  大唐的军队分禁军、边军、府兵三类,禁军是中央直属军;边军是各都护府、都督府、总管府的戍边军;府兵是各州的折冲府,平时是地方的治安军,战时就是中央后备军。这三类军中,以禁军最精锐。

  但禁军也是有不同的,分南北两衙禁军。

  北衙禁军有八军,即左右神策军、左右龙武军、左右羽林军、左右虎贲军,负责戍卫京畿和四方征讨,是大唐帝国最精锐的军队。

  南衙禁军称宿卫军,共有左右武卫、左右威卫等十六卫,负责戍卫京城和皇宫宿卫。

  因为职司不同,两衙禁军的统兵人数相差极大:北衙禁军统兵最少的是左右羽林军,但每军也有一万四千人;而南衙禁军每卫只有一千至二千人,虽说是天子宿卫,名声上好听,但统兵权却是大大降低了。而且李翊沖和李思及的宿卫大将军是不持符节的,也就是个荣养职,实际将军还是左武卫将军和左威卫将军。

  所以,明眼人都能看出,李翊沖和李思及从神策将军擢升到宿卫大将军,实际上是齐王派系的军权被剥夺了。

  而在这两位“擢升”后,圣人跟着下诏,以左羽林将军李翊浒为左神策将军,左龙武将军独孤谋为左神策将军。

  ——邓王李翊浒是朱修容之子,太子派系;

  ——独孤谋出身甲姓世家独孤氏,这个世家一向只忠于皇帝。

  从圣人这前后几道诏书来看,削弱齐王势力,扶持太子的意思已经很明白了。

  就在吴王李翊沖的擢升诏书下来后,齐王进宫求见圣人,一个时辰之后才出宫,据说神思恍惚,到落马石前连上两次才踩上了蹬。

  齐王出了皇宫就一路策马去了晋阳公主府。

  两人谈了什么没有人知道。

  但晋阳公主送齐王出府门时,齐王说了一句:“我且看着你。”然后打马驰去。

  我且看着你什么?

  这是齐王认输后放的狠话,还是表示“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梁国公接到长安的信报后叹一声,“齐王已败了。”

  圣意已定,无论齐王服不服输,都无翻身的可能了。

  如果说两年前梁国公还认为“储君之位难说”,但自从清川郡主在东海都护府践习,灭了南海殷氏后,他就已经不看好齐王了。

  他面上有些叹惋之色,不知是惋惜齐王的落败,还是惋惜这储君之争落幕得太早,或许二者都有。

  “圣人的大限应该就在这两年了,再不落定就不好收拾了。”

  任洵倚着凭几大袖曳地,即使说着估计皇帝要死了这种话,也是那副慵懒不经心的样子。

  顾邃沉默一会,叹息,“可惜了。”

  梁国公和任洵都知道他说的可惜是什么,太子和齐王的嫡系以及支持他们的世家在这场储君之争中都没有伤筋动骨。

  萧氏不掺和争储,无论哪个皇帝登基,对他们萧氏都会防备忌惮,不管之前的许诺有多么美妙动人,一旦坐上那个位置,那脸皮子就是可以翻的,“河西永定”只会存在于萧氏强大的前提下。

  但这不妨碍萧氏隔岸观火并希望火烧得越大越好的心态。

  争储斗得越凶,两边损伤越大,两败俱伤那是最好的。

  但圣人的掌控力并没有随着他年纪增大而减弱,这位看似风流还有些痞赖的帝王事实上一直把持着争储的度——越过了这个度,不管你多么强,违反了规则,你就要出局。

  所以朝中的党争并不激烈,因为构陷官员过分了很可能踩过线,触犯圣人的“度”。

  圣人又有意无意将争储的焦点落在清川郡主身上——在她十五岁时,御笔亲诏赐字“昭华”,又赞“长孙肖高武”让这句话泄露出去甚至为此杀了一个内侍副都监。

  朝野谁不知道圣人最崇仰的就是高宗武皇帝?

  高宗字“光华”,圣人给太子嫡长女取字“昭华”是几个意思?

  清川郡主若是“长孙”,比她年长一岁的齐王世子又是什么孙?

  圣人给清川郡主这仇恨值拉得妥妥的。

  这就无形中影响了朝中党争,让齐王党和太子.党都觉得朝堂上的得失只是势力的增减,但对储位之争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只要清川郡主存在,圣人就对太子抱有希望。

  所以,争斗的核心就集中到了清川郡主的身上。

  清川郡主的生,死,决定了储君之争的胜败。

  梁国公也不得不长叹佩服,“这就是圣人的高明之处,以一人而削朝争。”

  顾邃沉着脸,“如今最麻烦的,就是这个‘一人’。”

  被圣人树立在前面当靶子,拉了那么多仇恨值,年年刺杀都活得好好的,人家还以不到二十之龄成为后天宗师,他要是齐王也得吐血了。

  相比未来出现另一个高武,顾邃宁愿上位的是齐王,忍不住又叹惋一句,“真是可惜。”他觉得萧氏的“隔岸观火”还是太保守了,若是与齐王合作除掉清川郡主……

  梁国公微微摇头,“萧氏若动,天策书院就会动了。”

  天策书院向来不参与储位之争,但世家一旦参与刺杀皇嫡,那就不是争储了,而是“谋逆!”——萧氏在没有与皇帝撕破脸前,并不希望与天策书院对上。

  任洵趴在凭几上,跟没骨头似的,懒洋洋的道:“储位虽然已定,但齐王也是尾大不掉。他日新君登基,还是个麻烦。除非圣人狠得下心,在新君即位前,就把路给他清扫了。不过,呵呵,要清扫干净,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齐王身后,牵扯了三大世家:母族博陵崔氏,妻族范阳卢氏,而齐王世子的正妻出自荥阳郑氏。三个都是甲姓世家。

  “齐王这个人,也不是束手待毙的人物。”顾邃加了一句。

  “……且看着吧。”梁国公慢慢道。

  长安的局势,萧氏不能明着出手,暗里推波助澜却是可以的。

  顾邃抬眉说道:“圣人授左神策节符予晋阳公主,这是意指吐蕃了。”

  任洵懒懒一笑,“这不是意料中的么?”

  清川郡主在青加山脉遇刺,就已决定了与吐蕃的战争。

  从高宗皇帝起,大唐帝国就在谋划吐蕃那片纯净神秘又广袤的雪山高原。如今,这个开了一百七十多年的局终于有可能在圣人手中落子收官,怎么可能不打?

  任洵笑悠悠的,“不把吐蕃拿下,圣人是不会甘心落气儿的。”

  梁国公和顾邃对他没遮没掩的说话早就习惯了,连眼皮子都没撩一下。

  梁国公想起女儿的信,唇边有微微笑意。

  吐蕃这场仗是必定要打了,他们一直在为此准备。

  只是从河西战略来讲,萧昡并不想这么早打吐蕃,他原计划是趁吐蕃内乱青唐和逻些两边打到都快没气的时候,再出兵去拣便宜,用最小的代价拿下吐蕃。

  但圣人等不下去了。

  不管是圣人的身体等不下去,还是他谋算着一石二鸟——既要打下吐蕃,也要削弱河西军的实力——都不会让大唐与吐蕃的这场战争来得太晚。

  如今,河西是逼在弦上,不出兵也得出兵了——清川郡主是在静南军驻地遇刺,首战就要从静蕃之地开始。

  决定了开战他就不会迟疑,正如女儿在信中的鹏飞之心,萧氏这只苍鹰也要振飞高原,在这场必定的战争中夺下河西的天空。

  萧昡的声音威而沉稳,“如果不出意外,正月十五后,朝廷的出兵诏书就该下达河西了。”

  而大唐从西宁道、剑南道的出兵将在河西道之后。

  河西军就是打头阵,梁国公并没有什么叹息,眼中是苍鹰掠空扑向猎物之前的沉锐。

  他目光扫过两位谋主,说道:“我欲令威胜军韦怀睿驻守威州,左副将张议潮率五千军南下,二十六出发,正月初五集结贺州。正月十二日,麒武军、骁骑军、威胜军三军开赴静州。明允、明渊可有补充?”

  他将威胜军主韦蕴安排驻守威州,这当然是妥当的,谁知道燕周人会不会趁河西军攻打吐蕃的趁虚而入呢?

  但任洵和顾邃都明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韦蕴已经被梁国公排除在“亲信”之外了。

  清川郡主在威胜军巡军期间,就让大都督府看清楚了韦蕴,确切的说是京兆韦氏的选择,这个京兆郡望的千年甲姓没有多寻一条路的想法;这也正常,毕竟大唐帝国如朝阳生机,又如日中天,只要有一个优秀的继承人就会更辉煌,显然韦氏选择了清川郡主,现在的晋阳公主。

  所以威胜军左副军主张议潮就成为梁国公计划扶持的军主人选,如果在吐蕃之战中立下功勋,将来接替韦蕴就无可非议了。

  任顾二位心领神会自然都无异议。顾邃直接说起后方,问道:“贺州何人留守?”

  萧昡道:“老八留这边。”

  他说的是麒武军后军将军,八弟萧昂。

  留守贺州主要是负责大军的粮秣供给,但如果欧罗顿或燕周趁河西兵力空虚的时候攻打威州,这个留守官还得负责及时援兵策应——必须是有军事才能又足可信任的人。

  任洵和顾邃对萧昂都有很深刻的了解,沉稳坚毅,用兵中正,很适合驻守后方,且与梁国公兄弟情分甚笃,品性情义皆可信任,是留守贺州大营最合适的人选。

  两谋主均道:“善。”

  ……

  如梁国公萧昡所料的,年节之后,正月初八一上朝,圣人便召政事堂和枢密阁密议出兵吐蕃。

  而在正月初八的傍晚,军部密令已经抵达梁国公手中。

  密令上是枢密阁都参谋司一贯简洁工整的军令行文。

  萧昡看过沉吟片刻,叫进萧向东吩咐。约半个时辰,萧昂过来了,声音沉厚,“三哥。”萧昡将军令递他看了,拿过后烛火上烧掉,又取出自己才抄下的方子,递给八弟,“请林大宗看看。”

  萧昂应喏,出了国公府就策马疾行。半个时辰后,他和侍卫一行人出现在霍兰山南脉的半山药园中。

  药园北面向阳的地方是一片很大的晒坝,晒坝北边有栋青瓦四合院。西面宽阔的药庐内一位穿狐裘老者正在锅里炒药粉,不时加一些颜色各异的药汤进去,嘴里叽叽咕咕,却听不清说什么。一名美貌妇人不时给他捏捏肩,按按背,老者很是惬意的哼哼。

  萧昂沉健踏步进院,药庐门外美貌丰腴的婢女立即入内通报,与屋内的美貌妇人一起退出后各避到厢房中。

  “林大宗。”

  “哦,萧八将军呀。今儿过来又是什么风?”老者抻了下身子,拿过灶上搁的茶盏咕咚两口喝尽了,提起蒸锅上的锡银茶壶倒了一盏又咕咚喝着。萧昂对这位九品药宗的不拘礼也不以为意,直接将袖袋中的药方递过去,“请林大宗看看这道方子。”

  老者接过药方细溜几遍,渐渐一双老眼越来越亮,“妙啊妙哉!”不时激动咕咙:“原来是这样!”“这两药能这样配啊!”“妙哉!”“奇乎!”……沉浸在药方中拔不出神来,直到坚硬如石的声音砸入耳中,“林大宗。”

  老者恼火的抬头,看到萧昂那坚硬如石的脸庞,那火又灭下去了,没好气道:“按这方用上三副九日即见效,再用个一副三天巩固药效,活蹦乱跳的在一两千丈高原上冲杀四五时辰都顺得上气。”又着迷看向那方子,心叹果然是帝国的力量啊,这些大医大药集中在一起,不是他一个九品药宗能比。

  萧昂面硬如石,声音也如石,“与我上次带来的方子相比如何?”

  老者嘿嘿一笑,“上次那道方子是温方,慢调。若论效用,当属这道方子强。不过,慢调有慢调的好处。用现在这道方子,半年后难免会出现身体疲软的反应,这就是体能激发的副效应,不过这也不是强效激发,没有大碍,减轻训练调个四五月也就恢复了。”

  老者又看了几眼才恋恋不舍的将药方递回去,拿起蒸锅上的茶壶又给自己倒了盏茶,咕咚几口喝了,见萧昂还站着,翻了下白眼,又交待,“若用了之前那方子,这方子就别用。这大医用药,就跟各家武功心法一样,各有各的路数,用了一个路数,再换一个路数,那五脏六腑还不得适应一下?行了行了,就这么多了,快走快走,别耽搁了老头儿制药。”说着挥手赶人。

  “有劳林大宗。”萧昂也不在意,向大药宗行了一礼,转身出药庐离去。

  侧耳听到沉健步音出了院门,老者关上药庐门,想到那方子心里又嘀咕:若再加减几味成分,这方应该可成温调方,按帝国太医署那些大医的脾性,不可能没有温调方,那应该比之前那道温调方还胜出个半筹,当然调理时日也得增长,至少得四个月吧。不过这跟他有什么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老者轻呵一声摇头,在萧氏过着钟鼓馔玉美妾婢女的日子,研药的资源也是应有尽有,却始终有些怀念莽莽山林中的风,无垠旷野中的雨,那是自由自在的味道。

  现在嘛……也不错。

  老者轻呵一声眯眼躺在了狐皮铺的躺椅上,哼起了悠悠调子。

  脑子里却没这么悠然,又浮起之前那道方子。相比起来,这道方子让他更能确定出自帝国署那些老家伙们,从开方路数一嗅就知道,是大音中正平和的路子。之前那道方却是奇路偏锋,然后最奇妙的是,君臣佐使出来却是中正平和方,深得医家奇奇得正之玄妙精髓。

  这道方子应该不是太医署出来的。

  开方的不知是谁,厉害呀,老者眯眼感叹,这种奇锋他老人家是不敢出了,就算年轻时候这种跌荡不拘的思路他也是难得的。

  会是谁呢?老者半躺椅上迷瞪,希望有机会能见一见。

  ……

  正月十六元宵一过,朝廷的出兵诏令就秘密下达河西,任命:河西道大都督萧昡为青唐道行军总管,领河西军五万,自静州路攻入青唐。

  按大都督府的调兵令,河西军三军在贺州野外的演军基地已经秘密完成集结,接到朝廷出兵诏令后,即刻拔营,开赴静州。

  正月二十五,河西三军抵达静州大营,与静南军会合。

  吐蕃之战即将爆发。

  ※※※※※※※※※※※※※※※※※※※※

  标题说的是两个“一人”。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兰陵风流,兰陵风流最新章节,兰陵风流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