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风流 244 244:人心倾向

小说:兰陵风流 作者:君朝西 更新时间:2016-12-23 16:30:47 源网站:圣墟小说网
  次日是八月十一, 百官上衙, 也是内朝上朝日, 皇帝视朝紫宸殿。按朝制, 三品以上职事官、各部司长贰官均上朝议政。

  皇帝的圣体安康经不得长时间临朝, 自登基后的两次临朝时间都不长,也只议了一项:秦国公主立储。今日临朝,也还是议这一项。

  却也不是议,而是中书令通告上朝大臣:文武百官具本上奏的意见汇总。也就是两个数据, 认为立储应当的官员几何,认为立储不当的官员几何。

  统计数据简单明了, 胜过言论滔滔。

  阅本时两派宰执互相监督,数据不可能做手脚,拥立派的大臣一脸喜气, 斜眉睨眼, 无声冷呵——汝等还有何话可说!

  反对派的大臣当然有话说, 表示这种简单粗暴的数据统计很不合理,具本上奏的官员官品不同、职事不同,表达意见的分量岂能同一视之?再者,人多不代表正确,睿智者是少数。若以人多而论理,天下之务岂非要决于识见短浅的小民?

  拥立派冷笑驳之。

  很快殿上又陷入唇枪舌战。

  皇帝平静听着,思考的目光让每一位大臣都觉得, 皇帝在认真倾听。然而殿上争得激烈, 皇帝却一言不发。让一些大臣想到上朝就闭口的简宗, 但这些大臣随即就清醒,这位陛下不是简宗。沉默,很可能是不到说话的时候。

  时辰到了巳初,不管殿上还在争论,内侍高宣两字“退、朝!”,干脆利落,很有皇帝陛下退朝的特色,正在舌战的大臣似被掐了脖子般,一口气梗死。

  !!!

  百官意见怎么个定论?

  立储之事怎么个定论?

  陛下竟然一言不发就走了?!

  连句“再议”都不说?

  很快,大臣们明白,皇帝不需要“再议”。

  ……

  巳初二刻,皇帝召入中书舍人草诏——立秦国公主为储。

  巳正二刻,诏书下达政事堂。

  政事堂宰执们都沉默了。

  皇帝看着温和平静,一动却如迅雷闪电,该出手时毫不拖沓。

  宰执们陆续入堂议厅,堂议是否通过皇帝的立储诏书。

  堂议厅共坐八位宰执,其中有两位执政是新上任的:中书右卿谢迥,门下右卿王休。按离任制度,这两位应该先做御史职上的离职审计,审计清楚了才能上任。但制度中还有一条,特殊时期,可以破例。皇帝以此为据,下达了特事特办的特旨,让二位执政相公先上任处政,之后再补离职审计。

  堂议厅内没有争论,各位宰执的立场都已定了,此时也就是签和不签,同意的签署,不同意的拒绝,游说和阐述理由在此时都是多余的。

  有五位宰执签署了姓名。

  中书令裴昶、侍中崔希真、门下左卿邵崇廉,加上新上任的中书右卿谢迥、门下右卿王休。按政事堂堂议票决制,一共是七票。

  尚书令魏重润弃权。

  昨日太上皇召见延英殿,君臣二人一番长谈,没有让他改变立场,却也让他站在更客观的立场,慎重审视双方的思想和行为,他忧虑天启计划会给人间苍生带来毁灭,却也不能认同反对派的思想和行为,未来该如何走,魏重润觉得自己还要思考,他对太上皇说:“孰是孰非,一时难论,臣要再看看,再想想。”只有跳出局外,才能看清楚。

  郑执中和张夷直拒绝签署,不同意通过诏书。

  八位宰执十一票,七票通过,已过了半数。

  皇帝立储诏书通过,门下省盖上国玺印后,即称为“册储制书”,颁布天下,通告全国臣民。

  礼部、太常寺、光禄寺着手筹备储君册礼;司天监卜测册储吉日;羽林军、十六卫拟定册礼大典的布防,等等。与储君册礼相关的部司衙门都轰轰开动起来。

  靖安司、宗教司,也在悄然行动。

  一张遍布帝国的大网正悄悄张开,无数蜘蛛张口吐出消息,让它们如丝线蔓延出去。

  ……

  制诏颁布后,朝堂并没有掀起惊涛骇浪。

  因为之前的具本上奏中,已经有三分之二的京朝官认为册秦国公主为储君“实属应当”,此时当然不能出尔反尔,否则被靖安司和御史逮住就是一个大污点,甚至仕途中断也很有可能。

  这些官员都在观望,皇太子究竟能不能苏醒?

  如果苏醒了,那当然皆大欢喜,之前的表态就是没错的,站位正确;如果册礼结束,皇太子依旧昏迷不醒,错误立储的后果和责任也不会是自己承担。

  这会儿跳出来反口,那是蠢货。

  当然反对之声也是有的。

  这些都是来自于原先就反对立储的官员,如今更加激烈的反对,而且抨击新帝感情用事,罔顾大局,这就上升到另一个高度了——质疑皇帝的贤明,是否能当得起国。

  拥立派一眼看穿其中的险恶用心:如果册礼结束储君不苏醒,这就是要逼皇帝退位!

  现在就开始造势了。

  其意不在储君,而是剑指皇位了!

  ……

  次日是八月十二,皇帝不上朝,朝食后就起驾去了甘露殿,午膳时才回大明宫,下午就在清静阁里读书,养心养神。

  皇帝清楚,暴风雨还在后面。

  他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不要倒下去。

  ……

  东暖阁处政的仍是太上皇,精神十足的批阅着奏章。

  传奏司往东暖阁递进的奏章已经摆了几沓,内廷书记官已经按题本分类,凡属于论储奏本的,都归类到一堆。太上皇懒得看这些反对派大臣慷慨激昂的言辞,不过是呈于案前、以此为据的做戏罢了。

  太上皇只看政事堂和枢密阁的禀事奏本,直属部司的禀事本,下午去了枢密阁,看起来仍然和太上皇在位时一样。

  宫中人心很定。

  没有因为新册储君依然在昏迷中而受影响。

  朝堂和朝外的风雨,吹进不了大明宫。

  ……

  八月十三起就是中秋节,直到八月十五的正节,大唐上下共庆佳节,直到十六日,官署才又开启。节后也是上朝日,皇帝临朝紫宸殿。

  此时距册储制书颁布才过了四日,反对派的情绪依然激昂,言辞激烈如刀,从说立储的不当,到说天子的行事失当,渐将矛头对准皇帝。

  拥立派大臣言辞同样激烈的驳斥,双方横眉瞪目,手上笏板挥舞,仿佛下一刻就要砸到对方脸上。

  “呔!”

  武臣班列中的左领军卫统军将军尉迟修突然跳出来,七尺身高很有压迫力,笏板如戟直指反对派大臣中言辞最利的一位,瞪眼暴喝一声,疾言厉色,“对天子不敬,大放厥词!尔想造反?”

  那位大臣气得倒仰,骂一句“胡说八道!”

  “尉迟修,休得胡闹!”

  “上言者无罪!休得乱扯!”

  “殿上说异论就是造反,这是哪项朝制规定的?”

  反对派文臣纷纷攻击过来。

  殿上武臣跟着粗声大气的嚷嚷起来,不管什么“上言者无罪”,总之将这些文官的话往“不敬天子”“心怀叵测”“造反”上靠,胡搅蛮缠,生生将朝堂搅成了菜市场。

  拥立派的文臣看得心中直乐,这倒是省了他们的唇舌,此时由武将们去搅局是最好……让你言辞如刀?直接一通胡搅拳打死你,反正都被说成“蛮不讲理”了,那就不讲理了。

  紫宸殿上闹哄哄、乱糟糟。

  职司朝议秩序的值殿御史急得直跳脚,一个一个参“殿前失仪”,殿上从掷笏板开始已经揪打起来了,没人理会这个被参,殿前失仪大不了罚俸,干站着挨打才是大事。

  几位女性大臣凑到了一堆,拢袖闲闲观战,太常寺卿和太府寺卿还一一点评起来,说这个身手矫健,说那个打架也有风姿,京兆令尹独孤穆媗嫌热闹不够大,喝采鼓劲……值殿将军眼角直抽搐,几位宰执也颇是无语。

  郑执中皱起眉头,喝道:“真是胡闹。”目光搜寻卫尉寺卿。

  职司军法的卫尉寺卿和少卿很是杀伐果决,乱象起来时就提起笏板往自己额上狠狠一敲,“被人打昏”横躺地上了……人已经昏了,怎么管军法?

  郑执中收回目光冷笑一声,闹就闹吧,也不是坏事。

  值殿将军接到皇帝的示意,炸雷般一吼,“肃静!”——立时将闹哄哄的场面压了下去。

  文臣武臣都停了手,一个个捡幞头、整衣襟,笏板扔出去的也不捡了,都退身回原班次跽坐。

  满殿肃静,仿佛之前的揪打场面是幻象。

  皇帝温厚平静声音说道:“皇太子昭华,紫微入凡,天命所钟,绝无短命之理,众卿勿庸担忧。心至诚,天必佑。”

  “……”

  众臣眼角抽搐,反对派的朝臣暗斥荒谬,拥立派的朝臣也很无语,紫微入凡,陛下您真说得出口,这是朝堂不是戏院。

  果然……太上皇耍无赖不要脸的绝招也传给了新圣人。

  崔希真暗咳一声,举笏行礼,肃然说道:“陛下所言甚是。心至诚,众志成城。太子身陷火山之下却生还,此即天佑之。岭南十几万众,心至诚,众志成城,这是民心,也是天佑。太子身负紫微气数,天道佑之。”

  一干武臣纷纷附和,大声说道:“太子天道佑之!”

  又虎视眈眈看着文臣。

  反对立储的大臣岂会被武臣这些目光威胁?

  郑执中开口道:“陛下!”结果后面的话还没说出,就被枢密阁大学士、胡国公徐知通截断,一句话如斩钢截铁,掷地有声——

  “谁要咒帝国储君不醒?”

  谁……咒!?

  郑执中等大臣气笑了。

  眼看舌战又要掀起,皇帝平静起身,内侍高喝,“退、朝!”

  “……”

  众大臣无言瞪视。

  郑执中、张夷直默默对了下眼,目光都有些沉幽。

  皇帝心性的平静,行事的果决,超乎他们的预料。

  想让皇帝的精神受扰于朝堂的争吵异论,是他们想当然了。

  皇帝的身体的确不能大悲大惊大怒,七情伤其身,但皇帝可以选择不闻不见,则不扰,难道他们还能强行让皇帝听见、看见?

  大明宫,就是一片静土。

  不过,他们的主要目的也不在于让皇帝伤神,这只是附带,在朝上闹了一场,表达了对皇帝能否当国的质疑,就已经实现了目的。

  ……

  朝上的风雨没有进入甘露殿。

  萧琰却知道朝上的风云。

  傍晚李翊浵过来甘露殿,就和女儿说起紫宸殿的闹哄哄。

  “……立储册诏已下,朝上的争吵没有用。汹汹之议,是为造势,为后面逼你皇帝舅舅引咎退位做铺垫。

  “现在的重心已经不是朝堂决胜负,而是引导和掌控民间的舆论。就如崔侍中说的,心至诚,众志成城。人间念力,是来自人心祈祷,心不诚,则无以成念。

  “当前争夺的重心,就是这个人心向背。

  “争夺的重点在坊间,在学校,在乡村。这些就是当前的主战场。”

  李翊浵道:“学子是最有激情的,昭华在年轻学子中的口碑极好,将爱国和储君苏醒结合起来,会让他们很有使命感,他们渴望实现价值,承担责任,现在就是一个很好的时机。”

  李翊浵说,将各地学校的学子动员起来,就是舆论的冲锋队。

  还有乡村……

  ……

  八月十一册储颁告,就有两个流言飞了起来。

  一则说,太子在册太子之前,率靖安司出任务,被敌人设陷沉岛,重伤昏迷不醒;

  二是说,太子系紫微星下凡,天庭召她归位册仙……

  俗语说,流言止于智者。但智者很少,就算饱读经书的士人,也未必有多少洞悉真相的智者,何况流言针对的主要群体是普通的平民百姓。

  小民百姓就喜欢听这种离奇故事仙神传说,这两则流言兼具了离奇、奇迹、神仙、热血等吸引民众的各个要素,比起“立个昏迷的太子简直闻所未闻,荒唐之极”这种议论要吸引人得多,小民百姓也喜欢听这种真实而又传奇的故事,尤其是传奇的主角还是帝国的太子!

  不止小民百姓喜欢听,年轻士子说起岭南各族十几万民众赶赴南部湾,戮力齐心断海挖山,从火山下挖出秦国公主,创造人间奇迹的情节,都让人热血沸腾,直憾自己没有身在当场也成为其中的一分子。

  人们喜欢奇迹,更期望自己创造奇迹,南部湾十几万众多数和他们一样,人们听了就有代入感,觉得是自己也能做到。

  这样的故事各处都在说,茶楼酒店的说书人编出了很多段子,类如“秦国公主勇追敌贼,遇险生还火山岛”、“十万人间祈愿入紫微,天庭雷动召星神”……在镇上的茶庄食店也说开了,又随着赶集的人传回乡里村社。

  这期间家住乡村的学子也休假回了家,在村里说起秦国公主的历劫还生,说起朝堂立太子的争吵,高.潮迭起,听得村人哎呀连连又惊叹,说太子真是天上星宿,落入大唐皇家?学子说,是不是仙人不知道,但肯定得了上天庇佑,不然能活着出来?人间八仙大家说是不是真的?远的不说,纯阳吕真人、玉笛韩湘子、仙姑荷仙子,这都是大唐的人,有出身可证的;还有药王孙神仙,你们说他是不是药神仙入凡?村人听得连连点头。

  从城里到乡里都在说太子的事,说到太子出事,唐人都是义愤填膺,骂燕周乌古斯大食欧罗顿,虽然故事中没有说是哪国敌人害了太子,但肯定是这几个帝国,一起骂没错;又想到太子若非仙人入凡,怎么会被敌国潜心谋划多年,埋伏陷阱对付,不惜牺牲众多高手,做出沉岛伏杀这等骇人手笔。可见太子太厉害了,那几个帝国觉得威胁大呀……人们的脑补是很强大的,很快就演绎出了种种敌国谋害的版本。

  又说到太子回归天庭,册仙当然是好事,可太子升仙了,圣人立谁为太子呀?还有这么强的太子吗?大唐的强大深入人心,没有谁不为大唐的强大骄傲,人们都希望有英明强大的帝王在位,如果太子走了怎么办?听说朝堂已经吵得乱糟糟的了,唉!如果太子真的不醒,升仙回去了,那朝上还要更吵,吵立谁为太子呀……听说新皇帝的身体也不好,唉,这要太子皇帝都没了,那就要乱糟糟的了,会不会各样政策各样税都要变?

  百姓们就觉得太子还是快醒来吧,至少等他们这辈子过完了才回归她的星位……醒来了,朝上就不会吵了,以后也不会乱糟糟的,争谁为新太子了;醒来了,圣人也就好了,他们不用担心太子不醒圣人也驾崩……人们都想着,太子快醒来吧!

  又有道观寺庙的版本传出来,说太子是有大气数的,万民祈愿太子苏醒,是善念也是功德,心诚则灵,太子被人间祈愿唤醒,必有功德降临祈愿诸人之身,心越诚,回赐福运越多。

  入寺观上香的信男善女很多深信功德福报,回到家里不只自己做,还要盯着家人,每日三炷香不要断,诚心祈愿太子苏醒。这种做法不费什么事,再说这是大唐帝国的太子呀,真的被他们唤醒了,那是多大的功德,这福气得抓住。所谓,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关系福气运气这种事情,人们都很虔诚,祈祝太子殿下早日苏醒!

  不同于小民百姓,士人中有智识有脑子的,当然不会信“紫微下凡”这种说法,也不会执着于道佛宣扬的功德、福报,但是,紫微气数他们是信的,星相气运本就是一门学问;而越是有智识和判断力的,越是倾向于利益角度——大唐需要强大的帝王,率领帝国走向更强。如果秦国公主册为太子后真的因为万民念力而醒,这对帝国当然是好事。于是一边腹诽这个“昏了头的册诏”时,一边也衷心祈祝:太子早日醒来。

  这些期盼太子醒来的愿望,形成了一缕缕无形的念力,从大唐帝国的各个地方,往长安汇聚过去。

  ……

  甘露殿的寝殿中,李毓祯昏迷如故,虚空世界中,元神是一团灵光,隐隐透出青紫之色,寂寂无声,又似合着节律,一呼一吸的跃动。

  宁静,又活泼泼。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兰陵风流,兰陵风流最新章节,兰陵风流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