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重生 第七百六十七章 连战连胜!

小说:东汉重生 作者:西华上仙 更新时间:2018-08-05 19:37:04 源网站:笔趣岛
  歙县历史来历:

  据歙县下冯塘、新洲等地出土石器证实,旧石器时代,歙县境内已有人类活动。公元前21世纪以后,西周以前,据《禹贡》天下分九州,属扬州,为“蛮夷”所属之地。

  春秋时期属吴国,战国初属越国,后属楚国。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分全国为三十六郡。置歙县,属会稽郡(治三阴,即今浙江绍兴)。楚汉之际属鄣郡(治故鄣,今浙江长兴),此时,歙县含今歙、休宁、婺源、绩溪、淳安、遂安等地。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属楚国;六年(前201年),属荆国(治今淮南);十二年(前195年),属吴国(治今江苏沛县)。汉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属江都国(治今江苏扬州)。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鄣郡改为丹阳郡(治宛陵,今安徽宣城),本县仍属之。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派部将贺齐出兵征服金奇、毛甘等山越部落后,从歙县析分出始新(今浙江淳安)、新定(今浙江遂安)、犁阳(今屯溪)、休阳(今休宁)四县,连同歙县、黟县共六县设新都郡。

  三国时,属吴新都郡。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改新都郡为新安郡,属扬州。梁武帝承圣二年(553年),划出新安郡所辖歙、黟、海宁三县,置新宁郡。南朝陈文帝天嘉三年(562年),撤新宁郡,复置新安郡。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新安郡并入东阳郡,歙县并入海宁县;十一年(591年),复置歙县,置歙州,辖新安郡属县。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歙州改为新安郡,仍领休宁、歙、黟三县,郡治在歙。义宁年间(617-618年),汪华起兵占郡地,迁郡治于歙乌聊山,筑郡城。此后至清末,歙县一直未郡、州、路、府治。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汪华附唐,受封越国公。改新安郡为歙州。贞观元年(627年),歙州属江南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歙州改属江南东道。天宝元年(742年),歙州又改为新安郡;唐肃宗乾龙元年(758年),新安郡复改为歙州,隶属浙江西道节度使,本县隶属不变。大历五年(770年),歙州领六县,奠定了此后一千余年的“一府六县”建制基础。

  五代十国时期(907年),唐亡,淮南节度使杨渥仍称唐哀宗天佑年号,歙州附之。919年,歙州隶吴。937年,吴亡,隶南唐。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歙州改称徽州,徽州得名始此,仍领六县,治所在歙县。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称徽州路,辖县不变。元顺帝至正十七年(1357年),改称兴安府;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改兴安府为徽州府,直至清末。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徽州府直属中书省。洪武二年(1369年),降婺源州为县,徽州府仍领六县,即:歙、黟、休宁、绩溪、婺源、祁门。

  清太祖顺治二年(1645年),徽州府改隶江南承宣布政使司,仍领六县。康熙元年(1662年),徽州属江南左承宣布政使司徽宁道。康熙六年(1667年),江南左承宣布政使司改为安徽布政使司(取安庆、徽州二府之名)。

  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留县,直属安徽省;3年6月,属芜湖道;17年8月,废道, 直属安徽省;21年10月,属安徽第十行政督察区;29年3月,属皖南行署;同年8月,属皖南行署第七行政督察区;抗战胜利后,皖南行署撤销,属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区。

  1949年4月28日,歙县解放,属皖南区人民行政公署;同年5月13日,属徽州专区;1956年3月,属芜湖专区;1961年4月,属徽州专区;1974年,属徽州地区。1987年11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改徽州地区为地级黄山市,辖三区四县,即:屯溪区、徽州区、黄山区、歙县、黟县、休宁县和祁门县。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东汉重生,东汉重生最新章节,东汉重生 笔趣岛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