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风流 213 213:星星之火

小说:兰陵风流 作者:君朝西 更新时间:2016-12-23 16:30:47 源网站:圣墟小说网
  六月的天时已尽, 但长安的鸣蝉声还在声嘶力竭的叫着,虽然已经一脚踏入三秋的孟秋,但只要还没立秋,七月仍如炎夏天。

  长安的新闻也和天气一样, 喧热不冷,但不是说一个新闻持续的时间久,恰恰相反, 能让长安人超过十日关注的就绝对是大新闻。

  因为帝京长安的新鲜事实在太多,大到听说朝廷通过了百年安居大计并且开始在广州试行以及安居房低息贷款这种和小民休戚相关的大政策;中到交通司要增开一路公共马车的便民政务;小到丈夫为私生子分财产被妻子告到京兆府这种家长里短……都能让长安百姓津津乐道一阵。

  但今日还热议的,可能明日就过时了——“新闻”这个词就是长安人创出来的:新近发生的事,人们闻而议之, 关键就在一个“新”;曾子都说了, “日日新,又日新”,那就是要每日一新闻啊。长安百姓果然是天底下最有知识的百姓, 没有白费了每个坊的义塾夜校, 也没有白费了京中七座公利图书楼,不止会看官报说新闻,连《大学》的原文都能引用, 还能活学活用,只是这解释……有些让儒生们哭笑不得。

  但这次的新闻却是热了很久, 从六月上旬传出来, 进了七月都还在议论。坊间的普通百姓不知道这则新闻最初是从哪里传出来的, 《帝国官报》上没登, 京兆府和其他官署的布告上也没说,但没人怀疑这个新闻的真实性,因为他们周围认识的人都在说——当一个人、两个人说可能还不信,但听到三个人说,就有些信了,而当十个人、几十个人都在说时,心里十成十的信了,最主要是这个新闻的内容听得他们心动,打从心底里期望那是真的。

  而且新闻里说了,那是孙药王孙老神仙的弟子上书给朝廷……这肯定不是瞎说,只有药王的弟子才提得出来。前些日子朝廷还下了嘉奖敕榜呢,褒表那些在霍乱瘟疫中立功的人员,其中就有药王的弟子至元道师,这上书肯定是她提给朝廷的没错!

  “药王老神仙保佑啊,保佑您的弟子上书通过。”

  受过孙药王惠及的百姓很多,平民百姓家里都有立药王的长生牌位,每天都要拜一拜祈求药王老神仙保佑家里人无病无痛,现在又多了一样:保佑那个公利卫生通过。

  这件事不仅在长安热议不绝,而且通过人们的口耳相传,书信传递,小报私传,向外传开去,再加上有心人在暗底推动,便如星星之火,洒落长安以外的地方,不知什么时候可以“轰”的燃起来,成为燎原大火。

  ……

  郑严生就是这些星星之火中的一点火星。

  他和母亲租住在西城平民巷的一个小院子里,听说这件事比街坊邻居更早,得到的消息也比他们全面,因为他是全国最高的医学学府——帝国医学院的一名学子。

  学校历来是消息流通的地方,何况帝国医学院的学子中不少是有出身和来历的,虽然比不上国子监和太学,但是这个新闻本身和“医”有关,医学院的学子当然很关注,人人都在议论,赞同、支持的占大多数,至于流传出来的宰执们担心国家财政不能担负的问题学子们不关心,他们关心的是这件事对民众的利益——当然“民众”包括他们自己和家人。

  虽然他们入了大学学籍已经是“士”,但有背景的医学生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学子的家庭都没有富有到不用担心生病吃药花钱的程度。

  再者,这个体制的建立,可能让他们毕业后留京的机会更大。不是每个人都优秀到可以进入京兆医官总局,或帝京仁民医馆,甚至进太医署,就连留校任教也是有名额的;如果建立起公利医馆、卫生保健站,长安有一百零八坊,就算他们争不到四个公利医馆的职位,难道连坊区保健站的职位都争不到?——这样就不用分配地方离开长安了。

  虽然繁华上州的医官局也不错,但进入医官局后再往上升,就是医官总局,可让帝国医学院的学子们糟心的是,一个道的医官总局不是设在道治城,而是专往偏僻穷的州城设,那还不如待在上州不往上升呢;可人总是有野心的。何况一个道的医官总局,那也比不上长安,这可是帝国的中心。……

  郑严生的性格比较沉默木讷,同窗们议论热烈,他的发言却很少。但谁都不知道,这位青年心中早已燃烧起了火苗,从开始就在密切关注,并默默记下周围同窗的议论和反应。

  不久,帝国医学院便有消息在底下传,说政事堂里反对这项议案最坚决的,是中书左卿郑执中和门下左仆射张夷直;中书令裴昶和门下侍中崔希真目前还没表态,当前也正是因为这两位宰相表示“如果国家财政能支持,就可以考虑”的态度,才使这项议案围绕着财政是否能支持在讨论争吵。

  但所谓的国家财政能否支持,一些很有背景的学子私下透露:这个是有水分的,当宰执们不愿意的时候,财政就不能支持;当有利可图的时候,不能支持那也得支持,从其他地方削夺预算过来,总之是有办法——端看宰执们愿不愿意。

  明显的,这项议案对世家没什么利!

  有钱还不如投到其他有利的项目去,比如动力技术,传讯技术,更先进的航海仪研究,修路,疏浚运河等等,呵呵,这些都是能加速流通提高世家产业价值的,还有帝国科学院、技研院,每年上千万贯往里面扔,也没见宰执们心疼说财政不能支持,因为有了成果就是大利润啊……

  没有人知道,沉默的郑严生心中已经出离愤怒了。

  他的出身挺高贵,是甲姓荥阳郑氏的分支子弟,但父亲这一辈距嫡支已有六代远了,是远支了,并且从祖父那辈起他们这房就凋敝了,而他父亲二十五岁时意外染上了肝病,治病耗光了家里的钱财,虽然得了族里救助,但止不住一直往窟窿里丢钱,很快族中不再免费供给养肝药材,只是每月多支十贯钱,这在平民家也是笔巨款了,但对他父亲的病却是不够用的,终于在他十岁那年父亲去世。

  郑严生由此立志学医,十五岁考入河南道医学院,后来又考入帝京长安的帝国医学院,母亲将家里房子卖了,加上族里当年给的安葬抚恤费还有剩余,带上祖母和他入长安。如今祖母已病逝,母亲也一身病,郑严生只能尽量为母亲减轻病痛,并期望自己早点毕业就职,有钱了就能给母亲买更好的药。

  他在学院听说这个议案后,就忍不住想:如果那时就有公利医馆,每个坊就有卫生保健站,就有每月巡检传染病,是不是父亲就不会莫名其妙传染上肝病?是不是就会发现得很早?是不是就能治好?是不是父亲就还活着?

  那天从帝国医学院回来后,他看着母亲半佝偻的身子,明明才四十五六岁却已如六旬老妇般苍老,他默默将眼中的酸涩逼下去。

  他不能再沉默下去。

  利益,只有自己去争取。

  等待,不能改变命运。

  他必须做一些事情。

  郑严生性子木讷沉默,内里却十分聪明,否则也不会在父亲早逝、家道艰难的情况下学业有成,还考上很难考的帝国医学院,他决心采取行动,就开始默默做筹划,并且小心的开展。

  ……

  如郑严生这样的人,在帝京长安,在整个大唐,都只是不起眼的一点火星。

  但这样的火星,暗地里还有多少在簇燃呢?

  或者,还有更多沉默的人被他们点燃。

  ……

  长安热议这么久的新闻,萧琰当然也知道了。

  天院是天策书院修行武道的学院,武道学子对这类新闻不会关心,即使家中来信偶有提及,也不会有很多学子关注,但萧琰很关注——阿娘信中提到此事时,她就很关心,在回信中问了很多。

  李翊浵也乐意跟她说这事,每隔几天,就会有新的进展附在信中,并给萧琰解说其中的利害,各方的谋算,等等。

  李翊浵认为这事很有趣。

  让她觉得有趣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透过事件看到的人心,以及这个事件牵扯出来的各方利益的博弈,她觉得,这对女儿是个很好的教材:阴谋,阳谋,无声的刀光剑影。

  她知道萧琰很聪明,而且敏锐,只要她想,就能有很厉害的算计,但她不喜欢,是有能为而不愿为;李翊浵并不想打破女儿的为人处事,但必须让女儿知道,这些阴谋阳谋的手段。

  而更要紧的,是沈清猗这个人,心机如此绵密深沉,那些谋算经她一推敲,展现出来的布局让她都心惊……女儿却对她如此关心,感情深切,李翊浵觉得必须让女儿看明白沈清猗是个什么样的人,看清楚她的谋略心机手段,别以后吃了亏还不知道。

  “沈至元是个有格局的人,这毋庸置疑,如果她没有格局,构建不出这样一个体制。但更令人欣赏的,是她的聪明。

  “但凡一个人做一件事,总有他的动机和目的。沈至元的动机是什么呢?是普济天下民众的慈悲之心,还是她的青云之志?这个姑且不论。从结果来看,因为这份惠及天下民众的公利提案,只要是个穷人都会感激她,加上她药王弟子的身份公诸天下,民众对她的期望和感恩心会更高。而全帝国不担忧看不起病吃不起药的富人能有多少呢?一旦这份提案通过实施,沈至元将收获巨大的声望。

  “而这个结果,必将她推离萧氏,无论皇族还是其他世家,都不会愿意看到萧氏有这么一位世子夫人联结萧氏与道门。

  “沈至元这么聪明,能不知道这种结果?

  “不,她应该非常清楚,如此只有两个可能。一是她对平民百姓的慈悲怜悯超越了她对你四哥的感情,也超越了世子夫人、乃至第一世家家主夫人带来的地位和荣耀。如果不是为民这个,那就是另一个可能了,她本来就是在为脱离萧氏而做谋划。”

  萧琰看到这里静默。

  她跟随沈清猗学医几年,沈清猗有没有医者之心,她很清楚。

  她学医时,沈清猗授课讲学却不会让她记录,因为她是为了母亲学医,不会成为医者,也不会行医道,所以沈清猗只授课而不授医。唯有尊重医道的治病救人,才会恪守这样的规则。

  但萧琰也清楚,沈清猗对医道的精研,更多是出于她的兴趣爱好,也是姊姊说的“上天给予了天赋,不应该辜负”。但成为医者给人治病,却不是姊姊的兴趣,若是遇上了——比如小沙海驿舍那位重伤濒死的骑兵——姊姊会果断出手救人,但让救死扶伤成为职业,姊姊不会喜欢,这跟她出身世家无关。治病的熙攘繁琐,这不是姊姊喜欢的。

  萧琰想起背《黄帝内经》,灵枢和素问篇里都有论医者,说: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沈清猗却说:天下最多的病人,是已病——他们没有条件去养生预防疾病,也不会在将要病时就舍得花钱去看医。

  沈清猗说:她若为医者,便是治天下普众之病。

  不去论未病、欲病,还是已病。

  萧琰想了想,说:“姊姊是普仁之心。”也是佛家说的大慈悲心,她的眼睛看的是天下这一个群体,占多数人的群体。

  她心里也明白了,难怪沈清猗对便宜药材的研药兴致很浓——如果治成可以替代贵药的普方成药丸,药效比贵药差不了多少,就能救治天下更多的只能买“便宜药”的病人。

  这是大医。

  大医,不治一人,治天下人。

  萧琰心想,就如这项公利预防卫生体制。

  如果一项提案能让大唐所有平民百姓减去患病的危险,而有病后都能得医,不会因为贫穷而受病魔缠身乃至生命消逝,姊姊一定会去做。

  萧琰相信,这个体制不会是沈清猗一时的心血来潮做出,必定是早就有苗子,渐渐萌生而完善。如果她没有去道门,也迟早会制定出这个方案,或以四哥的名义,或以萧氏其他医者的名义,利用萧氏的力量推动它的建立。

  但是,阿娘信中说的也没错,若说姊姊是为了脱离萧氏而做这些谋划……

  萧琰并不意外。

  “如果她是为了脱离萧氏而谋划这一切,那目的又是什么呢?野心,青云之志?——但她拒绝了昭华的招揽。按说,她有青云之志,被昭华欣赏提携,是一条最快的捷径。但她没有走这条捷径,而且表明不会回归沈氏,那么就是道门里还有更吸引她的存在,比如完全继承道玄子的传承,这说明药殿才是她的目的。无论是不是这个原因,她能造出如今这种局势,足以让人对她的心机谋略赞叹了。”

  萧琰知道,沈清猗不是为了功名脱离萧氏,这是对沈清猗性情的了解,也是她的直觉。

  辽阔的天空,白云自舒卷,苍翠的山林,清泉闲流飞鸟鸣。

  这是姊姊喜欢的。

  以及……与四哥和离,才能与姊姊喜欢的人在一起吧?

  她心里希望姊姊获得自由,得到她的幸福,和四哥各自生活,各得其所,那就顺其自然好了。

  她不打算写信和四哥说这件事。

  姊姊要和离的打算,想必四哥是清楚的,这些谋划就算之前不知道,现在应该也清楚了。但清楚是一回事,被人点出来又是一回事,萧琰觉得不能给四哥添堵。至于安慰的话……这个需要安慰吗?怎么安慰?说四哥你和姊姊反正也没夫妻恩爱感情,和离就和离呗?萧琰觉得,还是别安慰了。就让它随风轻轻而去吧。

  风去了无痕。

  四哥好,姊姊也好。

  当看到阿娘信里说的“或许过不了多久,她就不是你四嫂了”,萧琰心中很平静,那些难过怅然的情绪早已在对沈清猗自由幸福的期冀中淡去,当这一天终于要到来时,她心中只是道:不是四嫂,也是姊姊,感情不会变。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兰陵风流,兰陵风流最新章节,兰陵风流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