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重生 第七百四十章 退守舒县

小说:东汉重生 作者:西华上仙 更新时间:2018-08-05 19:37:04 源网站:笔趣岛
  舒县春秋时舒国,汉置舒县,故城在今安徽庐江县西(今存地名城池即为舒县城故址所在),隋更名庐江,《清一统志》旧说及府县志,皆以舒城为古舒县,而以庐江为古龙舒,考之萧齐志,庐江郡舒县注,建元二年为郡治,隋书庐江县注,齐置庐江郡,梁置湘州,据隋志所云,置郡之地,与齐志合,是舒与庐江皆为郡治,而今之庐江,即古之舒县明矣,又按汉志庐江郡,所领有舒、龙舒二县,左传文公十二年杜预注,今庐江南有舒城,舒城西南有龙舒,明是舒县在东,龙舒在西,今舒城在庐江之西,则舒城之为龙舒,尤为明证,且其县唐时所置,取古舒城为名,後人泥其名,以为即古舒县,遂反以庐江为龙舒,误矣。

  ---------------------------------------------------------------------------------舒县与龙舒县考《三国志·吴书》记载:“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这里的

  “庐江”指庐江郡。

  “舒人也”,指周瑜系东汉末年舒县人。如今地望之争,名望之争激烈,说周瑜是今舒城人,说周瑜是今庐江县人。

  到底周瑜是何县人氏?东汉末的

  “舒”,是舒城,还是庐江?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依据史志记载和历史事实,对古庐江郡舒县和龙舒县进行一次研究考证,实事求是地加以辨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一、古舒县即今庐江县,有史实可考舒即庐江郡舒县。舒县,县名,考其舒县,即今安徽省庐江县,其佐证有三:其一,舒,源于古舒国,古舒国沿革为庐江(郡)舒县。

  据《安徽省志》,远古时期,庐江县境内住着蛮夷民族。夏、商、周时期,为古舒国地(都今庐江县陈埠乡城池埂,以下简称

  “城池埂”),现今安徽庐江县西南12公里的城池埂,大城坂遗址尚存。

  古舒国据《春秋》僖公三年(前657年)

  “徐人灭舒”。注:“舒国,即今庐江(郡)舒县”。春秋战国时期,最早的文献记载是《左传》、《史记.伍子胥列传》,舒国是郡舒中的人国,后来废舒为邑,属于楚国。

  秦王政,十四年(前223年),楚亡,舒邑属九注郡,汉置庐江郡舒县。

  其二,汉设舒县,庐江郡、舒县同治。根据《安徽省志·建罟沿革志》记载:西汉高祖十年(前196)年七月,九江郡属汉,境内设舒县(治今庐江县城池埂),地名大城坂,今遗址城墙依稀可见,30米护城河尚存。

  元狞二年(前121年)七月,撤销江南庐江郡,在江北以原衡山郡东部与九江郡南部地区并,组建新庐江郡(治舒县)。

  此时庐江郡领12个县,除境外黄山、黄梅县外,在今安徽境内设10个县,它们分别是:舒县(治今庐江县陈埠乡城池村城池埂)、龙舒县、(治今舒城县龙河口)、皖县(治今潜山县桐城镇)、湖陵邑(治今太湖县东)、松滋县(治今宿松柳溪乡,古名仙田)、潜县(治今霍山县南岳乡上元街村)、襄安县[治今无为襄安镇(后王莽改为庐江亭)]、临湖县(治今无为百胜乡临湖圩山临壁村)、枞阳县(治今枞阳县城南下枞阳镇)、居巢县(治今巢湖市区东北)。

  王莽建立新朝,改舒县为昆乡。东汉复名舒县(仍治今庐江县城池埂),属扬州庐江郡(治舒县),堂和二年(88年),和帝即位,复撤销六安国,并入庐江郡(治舒),在今安徽境内10个县、侯国。

  它们分别是:舒县(治今庐江县陈埠乡城池村城池埂)、皖县(治今潜山县城梅城镇)、居巢侯国(治今巢湖市区东北)、临湖侯国(治今无为县湖垅百胜乡临壁村)、龙舒侯国(治今舒城县龙河口)、六安侯国(治今六安市区北西汉故址)、安风侯国(治今霍邱县邵岗乡许集村)、阳泉侯国(治今霍邱县临水镇)、襄安县(治今无为县襄安镇)、潜县(治今霍山县南岳乡上元街村)。

  东汉末年,汉献帝建安四年(199年),庐江郡治迁皖城(今潜山县梅城镇),改六县为六安县。

  建安十九年(214年),吴拨皖城,庐江郡一分为二,吴庐江郡仍治舒(今庐江县城池埂、大城坂),魏庐江郡阳泉(今霍邱临水镇)。

  魏延康元年(220年)十月,晋代魏,恢复舒县。此后,所经两晋,南北朝,近320余年,战乱频繁,朝代更替,疆土区域变异,庐江郡时废时宜,舒县时并时析,郡治亦不断变迁,时舒县,时可见,只有舒县(今庐江县)有

  “昆乡”、

  “昆山”、

  “矾场”,而龙舒县(今舒城县)是没有此地名的。二、

  “舒县即舒城县”之说,显属谬误从上文舒县考可知,汉舒县即今庐江县,非今之舒城县,对龙舒县(即今舒城县)考证如下:第一,从舒城县建置沿革看。

  舒城县,古为郡舒,后又分立舒蓼、舒庸、舒鸠、舒龙、舒鲍、舒龚等国。

  汉置龙舒县。应劭曰:龙舒县,即郡舒之邑。《辞源》:舒鸠故城在今安徽舒城县。

  《安徽人物大辞典》注释:“舒城县取古龙舒县为名,战国属楚,秦属九江郡。汉置龙舒县,属庐江郡。后汉改龙舒侯国,后复罟龙舒县。南朝宋废,梁时为潜县地,隋为庐江县地。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析合肥、庐江县地始置城县”。

  第二,从舒城县的现存地名看。古龙舒即今舒城县。舒城县境至今仍存有

  “龙舒”名,宋《太平寰宇记》:“龙舒河,在舒城县南三里”。现

  “龙涧口水库”即

  “古龙舒河”口。舒城县不仅有

  “龙舒河”,而且有龙舒山。《舆地记胜》:龙舒山

  “在县(桐城)西北三十里,与舒城、六安接界”。《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

  “龙舒山,在安徽舒城县西南八十里,接桐城县界,即龙眠山也”。《舒城县志》有

  “南溪,一名欧溪,发源县西孤冲,南入巢湖,盖即龙舒之水也”。山此可见,只有龙舒县(今舒城县)有

  “龙舒”二字,有

  “龙舒山”、

  “龙舒河”、

  “龙舒水”,而舒县(今庐江县)是没有

  “龙舒”地名的。三、古舒县为庐江县,古龙舒县为舒城县,考证后无争议考证地名、县名,

  “事必法古,名地者必求于古”,

  “地近则易核,时近则易明”。杜预(222-284年)注《左传》早《太平寰宇记》700多年,他据当时史实对《左传》加以注释,以

  “庐江(郡)南有舒(县)城(今庐江县城池埂),舒(县)城西南有龙舒”。

  光绪《安徽通志》辩讹关于

  “古舒县古龙舒县考”也明确记载:“旧说及府志皆以舒城为古舒县,而以庐江为古龙舒。按,萧齐志庐江郡舒县注:建元二年为郡治。《隋书》庐江县注:齐置庐江郡,梁置湘州,据隋志所云置郡之地与齐志合,是舒与庐江皆为郡治,而今之庐江即古之舒县明矣”。

  “又按,汉志庐江郡所领有舒、龙舒二县,杜预注庐江南有舒城,舒城西南有龙舒,明是舒县在东,龙舒在西。今舒城在庐江之西,则舒城之为龙舒尤为明证,且其县唐时所置,上取古舒(县)城为名,后人泥其名,以为即古舒县,遂反以庐江为龙舒,误矣”。

  综上所述,汉置舒县(今庐江县),龙舒县、龙舒侯国(今舒城县),隋始建庐江县,唐始建舒城县。

  但今人看《三国志.吴书》:“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多由望文生义,见

  “舒”误以为今舒城县,这样缺乏考证,经讹传讹,且一误再误。诸如出现《辞海》对周瑜籍贯的错误注释。

  近传安徽省《史人馆》又错误地将周瑜注释为

  “庐江舒(今安徽舒城县)人”。

  “凡史志所载之州,郡、县、邑,必详其建置,释以今地”,

  “甚至一山、一水、一镇、一地方位偶移或分属两邑,辄列为数名数处,钩稽考证,误者正之”。

  根据典籍史实与遗迹考证,今庐江县就是古舒国和舒县,今舒城县即古舒庸、舒鸠等诸国和龙舒县、龙舒侯国。

  东汉末周瑜亦应正之为

  “庐江(郡)舒(今安徽省庐江县)人也”。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东汉重生,东汉重生最新章节,东汉重生 笔趣岛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